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姑蘇化工廠擱置5年的“兩難”挑選成為目前國內化工企業關閉后的為難實際。而在無錫、南京、常州等多個地方,一種“企業污染、政府買單”,由政府出資對化工企業關閉后污染土壤進行管理的測驗正在進行。
經檢測,上述無錫胡埭電鍍廠遭到污染的土壤共4000立方米,約8000噸,經過對重度污染土壤進行淋洗、中輕度土壤進行固化修正,并對修正后的土壤進行安全填埋,總出資890萬元,每噸土壤修正費用1000多元,由無錫市政府買單,國家給予補貼。
相同,為了減少生產性污染,占地450畝的常州農藥廠也被關閉,正在進行修正的遭到污染的5萬平方米土地,當地已出資近2億元。
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常州市環保局自然生態處副處長尹勇說,這個地塊6米以上為粘土,把粘土關閉拉到水泥廠進行燃燒,到達1300度的高溫后,土壤中的有機毒物3秒鐘就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放入添加劑就將重金屬固化在水泥中,不活動不融出就不會形成污染。
現在,這塊地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出讓給華潤集團開發房產。在現場看到,在修正好的地塊上已開端蓋樓。在旁邊的高樓出售處,售樓小姐表明,這兒的房價只要周圍房價的2/3多。但可以注意到,高樓出售十分冷清。
南通姚港化工區土壤評價,花了1年時刻。南通市環保局副局長孫立新表明,按規劃姚港化工區將轉為住所用地,修正效果如達不到要求絕禁絕蓋房子。
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查詢發現,當時土壤修正政府被迫花錢,實在是無法之舉。對于化工污染企業來說就是“污染掙錢走路,政府委屈買單”,這種現象表現了政府的職責,也表明晰一種無法。
也有專家以為,要強化土壤修正政府主導職責。不管出于“誰獲益誰治污”,仍是出于“誰污染誰治污”,不少污染土壤的國有、集體企業現已破產,政府作為產權所有者應承當修正職責。一起,應將土壤污染歸入環境常態監管。
此文章由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