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環評發布空氣、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厘清了國家和當地事權與開銷職責,化解了當地行政干預,減輕了底層壓力和擔負,完成了監測與查核目標脫鉤,是我國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嚴重變革,實在保證了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公正。
但是,新的運行機制下,還有人對數據打歪主見。給監測取樣探頭“戴口罩”、用霧炮車下降監測站點附近污染水平……“花式造假”開端冒頭。
對此,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清晰表明:“對環境監測數據招搖撞騙行為零忍受,發現一同,查處一同,通報一同,絕不姑息?!?/p>
2017年6月16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給采樣頭“戴口罩”的李森等7人因損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獲刑從一年三個月到一年十個月不等。之后曝出的一切相似事情,均已做出嚴肅處理。
遼寧環評發布殺一儆百的警示效果很有效,但防患于未然,構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的機制更重要。生態環境部狠抓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各項工作,不斷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一起,樹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通過長途監控與實地查看相結合,選用飛翔查看、例行查看、專項查看等方式,加大環境空氣、地表水監測質量監督查看力度,保證監測數據實在、精確、全面。
打造有文明的監測站點,給大眾了解環境、參加環保翻開一扇窗
一則《生態環境部全面啟動國家地表水水質主動監測站文明建造工作》的音訊,讓人有點匪夷所思——建個監測站房,莫非還要搞文明噱頭?可是,翻開建造計劃文檔,站房示意圖一會兒招引了眼球。安身效勞大眾,強化水站多重功用
,正是“文明建造”的深意地點。
此文章由遼寧環評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