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本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造,行進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定見》,對環境監測造假祭出重錘,要害處理當地黨政領導干部和相關部分作業人員運用職務影響,指派篡改、編造環境監測數據等問題,為破除不妥行政干與,規則“誰簽字誰擔任”。
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11月3日,環保部又戳穿發布貫徹落實《定見》的通知,并指出從2018年起,連續三年安排翻開沖擊環境監測數據招搖撞騙行為專項行為,加大招搖撞騙行為查處力度,嚴格執法、嚴峻問責,構成高壓震懾態勢。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環境數據造假屢禁不止根源是造假本錢低、收益大。某省專門擔任監管這方面的領導就指出,企業環境數據造假的本錢就80元—100元,卻能夠節省幾十萬元的環境處理本錢,政府為了數據漂亮,因此也會和企業相同逼上梁山。
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而據財新網報導,本年9月底10月初,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在一份文件中清楚,對發生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招搖撞騙的情況,用當月監測數據最高值替代招搖撞騙當日的監測數據;其他時間運用當日實踐監測數據。
這被認為環保部對空氣質量數據招搖撞騙行為的處置規則進行趨寬性調整,引起業內人士爭議,有人因此擔憂,此舉會滋長數據招搖撞騙的行為。
此文章由遼寧環境污染治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