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環評發布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31日電(記者 林超、于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這是人們向往的內蒙古大草原。
但是,上個世紀末,這片美麗草原遭受嚴峻生態危機,乃至成了沙塵暴的首要發源地之一。為了重筑這片生態屏障,一場綠色家園保衛戰打響……
“黃豁”消失“綠屏”再現
防風固沙、堅持水土、涵養水源、調度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草原,關于保護生態安全意義嚴峻。
遼寧環評發布在1999年的內蒙古自治區衛星遙感圖上,這面屏障出現了幾個代表沙地的黃色豁口,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就是其間一個。
跟著牧區人口和牲畜數量急劇增加,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草原生態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初步退化,一度“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是侵襲北京的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
人工種草、飛播牧草、圍欄封育……2001年起,內蒙古自治區36.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被列入京津風沙源處理工程區,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31.9%,一期工程總出資20億元;
禁牧圍欄、劃區輪牧、草地補播……2002年,國家在全區進一步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到2014年總共投入46.6億元,結束退牧還草工程締造任務26380萬畝。
2011年起,國家初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全區10.1億畝草場歸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規劃,146萬戶、534萬農牧民獲益。
遼寧環評發布當今,內蒙古自治區不只建立了一套草原規矩法規結構系統,并提出到2020年根柢建成相對完善的天然資源資產處理、環境保護等4大原則系統。
從最新的衛星遙感圖上可以看到,代表草原的綠色從西部的賀蘭山綿綿數千公里,直至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構成了一道美麗屏障。早年的“黃色豁口”蘇尼特左旗草原已然返青,一碧萬頃。
此文章由遼寧環評發布。